- 2011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 展覽概況
-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全面展示安徽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和農業生態環境,著力打造全國農業產業化成果展示的平台、安徽農業產業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平台,形成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品牌,為國內外龍頭企業拓展合作空間搭建平台,提升安徽農產品加工水平,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加速安徽崛起進程。 二、名稱、主題 名稱:2011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 主題:綠色•開放•創新•崛起 三、辦會宗旨 以“展示成就,擴大開放,創新發展,合作共贏”為宗旨,突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在政府支持力度不減,服務力度加大的基礎上,引入會員制運作辦法,構建龍頭企業參展參會的新機制,充分發揮好交易會的載體和平台作用。 四、時間、地點 舉辦時間:2011年9月23—25日,會期3天 舉辦地點:安徽國際會展中心 五、主要活動及時間安排 交易會期間組織下列活動: 1.舉行交易會新聞發布會; 時間:2011年8月上旬 地點:省政府新聞發布會場 2.舉行第六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合作論壇; 時間:2011年9月22日9:00—17:00 地點:明珠國際大酒店 3.舉行領導、外賓、貴賓、重要客商和重點參展企業會見活動及歡迎晚宴; 時間:2011年9月22日晚17:30—19:00 地點:合肥天鵝湖大酒店二樓國際廳 4.舉行交易會開幕式; 時間:2011年9月23日 地點:安徽國際會展中心室外廣場 5.舉行項目推介及簽約儀式; 時間:2011年9月23日上午10:40—11:30 地點:安徽國際會展中心二樓多功能廳 6.組織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我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參展及商貿洽談; 時間:2011年9月23—25日 地點:安徽國際會展中心室內展區 7.十大產業牽頭部門、各市及重點龍頭企業組織形式多樣的館日活動; 8.舉行交易會成果發布會; 時間:2011年9月25日下午4:00—4:30 地點:安徽國際會展中心會議室 9.安排農業產業化現場觀摩(方案另定)。
- 2011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 展覽範圍
-
展區安排
規模:總面積24000平方米,其中室內19000平方米,室外5000平方米。室內展廳由綜合展廳、17個市展廳、外商及跨國采購商展廳、省內重點龍頭企業展廳、省外龍頭企業展廳等組成。展位安排見附表。 布展:統籌兼顧、綜合布局、精心設計,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體現構思新穎、造型美觀、布局合理、主題突出,實現內容與形式、展示與銷售、宣傳與推介的協調統一。 (一)室內展廳(A區1、2號館)。 1.綜合展廳。安排在A區1號館(約729平方米),用現代表現手法,突出十大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集中展示“十一五”以來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成就、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新特產品,實物、圖文、多媒體和現場演示等相結合。 2.17個市展廳。安排在A區1號館和2號館(約9000平方米),按17個市劃分成17個單元,由各市組織重點龍頭企業參展,統一組織布展銷售。各市展廳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突出省級、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在此基礎上各市可適當安排其他有特色、有規模、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參展,形式不拘一格。參展企業一律特裝。突出企業和品牌的推介,融展示、現場制作(演示)、展銷、洽談等為一體。 除合肥市以外,其余16個市展廳擬采取競標或抽簽安排。 3.省內重點龍頭企業展區。安排在A區1號館(約1000平方米),擬選擇10家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獨立特裝布展。 4.境外展廳。邀請境外企業及跨國采購商參展。安排在A區2號館56個展位(根據邀商情況可調整)。 5.省外龍頭企業展廳(約5000平方米)。邀請省外龍頭企業參展。邀請西藏、新疆、四川對口援建省、區開設展廳。安排在A區1號館和2號館計247個展位(根據邀商情況可調整)。 (二)室外廣場區。 設開幕式主席台,安置大型廣告、升空氣球、彩旗等,形成宏偉、壯觀、熱烈的場面,烘托交易會的規模與氣勢,安排每個市一個氣球,組委會提供25塊8米×4米廣告和10塊巨幅主席台正面廣告位由企業自願認購。
- 2011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 參展費用
- 2011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 註意事項
-
1.展出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各展區所展示的產品要鮮活、生動、精美,做到圖、文、物並茂,聲、光、色協調,充分利用聲光電等各種現代化的表現手段,體現自然、和諧、發展。有條件的參展單位安排一些現場制作、演示等,把各地的特點和特色充分展示出來。
2.各展廳以企業展示為主,其展區內特裝高度不超過6米,與中心展區或相鄰展區相協調,並要易於銷售。 3.各市要組織質檢、衛生等部門加大對參展企業展示展銷產品的抽檢力度,嚴把產品質量關,拒絕質量不合格產品進館銷售。同時要備足貨源,滿足參觀者購物需求。 4.A館布展設計要充分考慮展示水平與銷售產品的相互協調,註意客流量與產品投放量的相互協調。
|